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主視覺1
:::

[專業課程原住民文化敏感度2.4積分+專業倫理多元族群文化敏感度2.4積分]114.06.22六合一課程:原住民族文化與多元族群文化

課程單元:原住民族權利促進運動及社會與健康的不均等 課程時間:0800-1000 講師: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安全導論講師 邱孟玲講師 摘要: 原住民族的「健康不平等」是長期結構性的問題,1966年聯合國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使強調應認同所有人民的自決權,明定少數族群的人應擁有自己的族群、宗教或語言文化的權利。台灣原住民經歷外來政權的輪番統治與歧視壓迫,即使2016年總統蔡英文正式道歉,但台灣社會對原住民族的刻板印象、甚至是歧視,仍然沒有消失。本課程旨在介紹近代原住民族權利運動大事,以及當代原住民族社會及社區在國家發展脈絡下所面臨的社會不均等現象,同時引導學員認識原住民與非原住民之健康差異。 課程單元:文化敏感度之照顧議題 課程時間:1000-1200 講師: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安全導論講師 邱孟玲講師 摘要: 文化是人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產物,其為動態且不斷在改變,而文化敏感度係指對不同族群之文化、語言、信仰、階級等,能夠察覺其不同的生活習慣和價值行為,並給予尊重。本課程透過文化敏感度之案例,引導學員思考提升文化敏感度議題於專業人員照顧情境中之重要性。其次,透過不同族群之文化,引導學員察覺不同族群之文化差異,如以健康之定義為例,漢族及原住民族即有不同之詮釋,課程中再引導學員思考哪些因素可能引起原住民心理不健康,以利學員未來服務時,能理解及詮釋文化敏感度之相關議題與困境。

[專業品質緊急應變2.4積分+專業法規2.4積分]114.06.22六合一課程:居家緊急事件處理及長照法規介紹及案例分享

課程單元:居家緊急事件處理 課程時間:13:00-15:00 講師:臺中市紅十字會高級急救教練 江禹嫻講師 摘要: 緊急事件發生時(包括人、事、物、環境與情境),常沒有充分的時間來決定誰應負責做什麼事、如何做、何處可得到外界支援等相關事宜,若無法在短時間內採取有效的控制措施,經常會導致嚴重的後果。因此,平時針對可能發生之緊急狀況,運用事業單位自有之資源及周邊支援體系與政府公設應變資源體系,研訂相關緊急應變計畫,並實施必要訓練,使相關人員熟練應 變應有之知識及技能,方能在緊急狀況下,有效處理災害於不同階段下之應變措施,將傷害降到最低以減少損失。 課程單元:長照法規介紹及案例分享 課程時間:15:10-17:10 講師:臺中市政府法制局 編審 程立民講師 摘要: 有鑑於醫院,人口密集機構及特定機(關)構之感染或群聚事件(例如,腸病毒、腹瀉、登革熱、流行性感冒、發燒、其他腸胃道,呼吸道、疥瘡感染等傳染病)的發生層出不窮,為維護機(關)構從業人員及照護對象的健康安全(如,健康管理、健康安全飲食、健康與安全照護(感染管控)、環境與衛生設備等);降低感染事件的發生,機(關)構需訂定有相關防治、監測、通報及適當感染管制措施(含隔離措施) 。提供感染預防與控制措施的基本知識及實用技巧訓練。本課程目的最終希望透過知識及技巧傳遞,使學生進入工作場域後能清楚明瞭感染控制的基本概念及防護措施。課程內容將會強調所提倡的感染預防及控制措施背後的基本原則。

關於我們

臺中市紅十字會自1965年成立以來,堅守紅十字會「博愛、人道、志願服務」的宗旨,秉持「有苦難的地方就有紅十字會,有紅十字會的地方就有希望」的信念,積極推廣辦理各項急救訓練與防災業務,開辦台灣最早的助產協助與教育訓練、痲瘋醫療與安置、以及辦理各項急難及災害救助。隨著時間的推進,臺中市紅十字面對弱勢關懷及高齡化社會等多元問題,逐步發展出全台第一個實體食物銀行,並加入長期照顧服務行列,辦理居服員各項訓練課程。此外,臺中市紅十字亦在「起家厝」居仁會館開辦社區據點服務,設置銀髮專屬元氣健身坊。而在臺中海線,本會也承辦身心障礙者小型作業所等,同時進行多項社會服務。不僅如此,臺中市紅十字會更肩負起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同時接住了照顧者與被照顧者。

為因應服務量能的不斷成長及符合臺中市紅十字會長期發展目標,臺中市紅十字會特別於東協廣場B棟10樓規劃了近600坪的旗艦教育訓練中心,設計規劃了多間多功能的教室空間,最大間的教室可容納百人,不論是辦理教學、講座或活動皆非常適宜。期待透過場域的擴大強化現有訓練體系,開辦發展更多社服、長照創新方案、銀髮急救與產業創新課程,帶動並創造多元文化的跨域關懷,打造家庭照顧者One Health幸福社區補給站,建立社區共融共好模式。

臺中市紅十字會旗艦教育訓練中心的啟用,代表臺中市紅十字會邁入新的里程,除帶著前人與夥伴奠定的良好基礎持續往成為專業訓練的典範單位前進外,也期待與企業、民間組織建立社服與長照的永續服務,期許成為台中市市民的守護救援首選及全國標竿,繼續為下一個世代與可能面臨的各項社會挑戰,展現人道、博愛的永續精神 !

回到上方